甲壳虫

大气心成,一生有你,看见李建

发布时间:2023/9/30 13:24:15   
娱乐圈是一个大染缸,人在里面,容易改变自己的颜色。但李健没有。不管是音乐,还是生活,他都没有让名利牵着他走。他喜欢与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严格地保护属于自己的一隅,在那里他安静地听音乐、阅读、思考,观察周围的一切,却不让周围的一切影响他。他说:“我喜欢隐藏在生活里,做旁观者。”——李亚菲曾经在一个帖子里看到李健的歌迷用心中的词,接力形容李健的歌声:遥岑远目;心升明月;心远地自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的,李健就是那样疏离浅淡、不动声色的唱,纯净、轻灵,听上一遍又一遍,依然如春雨般温润。李健,年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是一名京剧武生,压腿、翻跟头,咿咿呀呀练唱腔自然成了李健童年的回忆。年,美国电影《路边吉他队》传入中国,电影里男主角弹吉他的英姿,他看呆了,他第一次感受到吉他的魅力,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乐器能弹奏出那么动听的音乐。看完电影,李健做梦都想拥有一把吉他。可当时李健家有三个孩子,家庭生活拮据,那时候一把吉他需要元,沉默寡言的父亲还是花了两个月的工资,送了他一把红棉吉他。当时他上吉他课,学费不便宜,因为懂事,老师便让他教一些大学生弹吉他,赚点钱,还能分到老师家里的烧鸡吃。假期里每天弹琴4到6个小时,渐渐发现吉他从简谱,到五线谱,到和声学,甚至到最难的巴赫的复调音乐都能够表现。日复一日,严苛训练,专业技术融入血液,和他长成一体。日后接触一些牛人,想法、感觉都好,也有天赋,可是缺少技术,就无法呈现。他感谢那些假期里的每天6小时,如同及时松土、灌溉,让根系得以扎深、扎广,也有了长高的可能。李健的命运转折点,发生在年。那年他19岁,读高三。清华大学举办文艺爱好者冬令营活动,李健抱着吉他坐着火车就去了北京。在舞台上,他弹唱了《说句心里话》,因为极高的文艺天赋,他拿到了第一名,直接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大学期间,李健读的是电子工程系。功课之余,李健弹琴写歌。那个年头,唱歌算不是正经事。父母担心李健会影响学业,写信:你不要老想着当歌星之类的,那些都是梦,不现实。环境给人带来的紧迫感和上进心,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大学时代他有幸遇到一位师兄。不忍心看他沉湎于哼唱、模仿谭咏麟,特意把他叫去,痛心疾首,“你是个好苗子,应该去听罗大佑、Beatles、甲壳虫,你要分得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大学期间,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都在清华大学开设辅修课程,李健像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系统学习了艺术概论、基础乐理、曲式分析,甚至还有一年半的视听练耳,这些学习和训练打下他的音乐结构基础。4年后,李健大学毕业了。他听从父母安排,老老实实穿着西装去上班,当了一名工程师。被现实覆盖的梦想终会被冲破。就这样无聊的工作三年后,李健接到了学长卢庚戌的电话,李健,你还想唱歌吗?李健不紧不慢回答:可以啊。李健答应了,立刻辞职,于是水木年华出现了。然后他们1年发的第一张专辑《一生有你》就获得了白金销量。不难想象,如果继续下去,水木年华一定是中国当时最挣钱的组合,27岁的李健初尝做歌手之味,甜的腻人,甚至有点齁。谁也不曾想到,才过了一年,李健就退出了。猝不及防。在一次商业演出以后,两个坐在返回北京的飞机上。看着机舱外的云,李健告诉卢庚戌:“再做下去,我感觉我快要失去自我了。这样做下去,我知道会有名有利,可是心却丢了,那些热爱也就丢了。”卢庚戌半天没说话,他懂李健,李健是把音乐看得比命还重的人。没谁对没错,选择而已,无可厚非。离开后的李健,过得并不好,没有人记得他,也没有人想起他。他躲在北京继续弹吉他,写歌,看书。日子过得寡淡,忠于自我。最可怜的时候,是在5年,父亲患癌。李健和姐姐一起凑钱,凑了半天,加起来也只有几万块钱。父亲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他说了句:原谅爸爸,给你添麻烦了。那个夏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李健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给父亲一个拥抱。每次想起来,他的眼泪都会夺眶而出。这样的日子,李健过了整整7年。身边做音乐的朋友给李健的音乐判了死刑:你这种音乐永远也火不了。慢慢的,许多朋友都觉得他很无趣,一点都不开窍,都不愿意跟李健玩。李健自己却说:当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不应该活在目的里,而应该活在过程里。直到年,那一年春晚王菲唱了一首《传奇》,打动众人。大家慢慢去找,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是一个叫李健的人。可时间总是公平的,它只会把最好的东西留下来。然后,莫名其妙地李健之前积压的唱片,忽然卖脱销了。又过了五年,李健参加《我是歌手》,直接把他推向了大众怀里。歌手李荣浩来看李健,他很喜欢李健的歌。想找李健加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9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