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甲壳虫 >> 甲壳虫的形状 >> 海淀各校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夏令营活动
学校/供图
暑假大幕已拉开,怎样让这个暑假过得多姿多彩?到科技馆参与沉浸式体验,到博物馆享受文化盛宴,到大自然感受鸟语花香……为助力学生度过一个欢乐而有意义的暑假,近期,海淀相关学校积极组织师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
海淀进修实验学校博物馆夏令营之夜探昆虫
7月23日晚,一群头戴探照灯,身着海淀进修实验学校校服的夜探小分队“潜入”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这群“暗夜行者”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寻找起另一群“暗夜行者”——昆虫。
寻找昆虫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环节。他们人手一个饲养盒,近距离与各种昆虫接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识到了被寄生的僵芽,从老师的口中得知了虫子喜欢灯光的原因。我们还捕捉到了各种各样的蝽,近距离地看见了会反光的甲壳虫,以及一些我叫不上名的小虫,非常有意思,和我们在电视上看见的有所不同。”初届11班陈语萱颇有心得地向记者描述了她参加夏令营活动最喜欢的过程。
在夜观昆虫活动中,孩子们见识到了老师所讲的不少昆虫。马陆扭曲着身子缓缓前行,臭大姐其实也可以是香的,象鼻虫是装死界的一把好手,小跳蛛瞪着圆圆的大眼睛呆萌可爱,平日里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蟾蜍,不分泌毒液时上手摸摸它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一个个谜团被解开。
海淀进修实验学校夜探昆虫夏令营活动的组织老师告诉记者,本次昆虫夏令营首先让孩子们知道昆虫的种类;其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识别昆虫之间的相似与相异;第三,捕虫过程中,考验着他们的耐心,并让他们熟知昆虫的习性。
“夜探奥森”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奇妙的自然课。“与大自然相处的每一刻都是美好的,走近那些小精灵的世界,近距离与各式各样的昆虫接触,从而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感知生命的乐趣。”初届17班曲泽扬同学说。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参观古文明展学游相长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1+3”项目班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厅参观“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展览。
展览共分为“曙光”“变革”“争霸”“融合”“对话”五个单元,横跨叙利亚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及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时代,描绘了长达50万年的文化图景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包括历史、地理等学科的题目评价反馈、文物故事拓展延伸等项目。学生们认真听讲并完成学案,细细鉴赏文物,学而不倦,老师细心讲解,教学风趣幽默,寓教于乐。
仅一上午,师生收获颇丰,参观的同学表示:“我们在文物中鉴古,展览所见文物不是多么富丽堂皇,虽不语而无华,却道千年文明生辉,同吉光片羽,令人起敬。滚印、车轮同历史长涛而来,展现古人的智慧;祭拜者雕像诚恳的祷告一眼望穿古今,昭示我们人类的命运同自然共存;一块块刻有文字的泥板入木三分,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科普成长营激发对地球保护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碳排放与碳中和已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带着对未来的探索与求知,近日,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21级“1+3”项目的同学们参与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等牵头主办,联合意大利威尼斯福斯卡里宫大学等共同举办的“循环经济、碳中和与绿色营造”暑期国际科普成长营。
活动进行了三天,包含两次户外参观和9次讲座。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花园式污水处理厂,这座花园式污水处理厂净化了多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全部在地下进行,净化后的水继续滋养花园的植物,形成了可循环的生态系统,令同学们叹为观止。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土人设计公司和北京天堂河公园,了解了国际上一流的绿化设计工作者的设计理念,一路上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体会绿色设计的魅力。
三天的课程丰富且宝贵,在湿地公园,同学们学习垃圾处理知识和湿地的防洪作用;中外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对碳中和的相关知识有了基础的掌握;在校园碳中和的讲座中,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了哪怕只是多剩下了点饭菜,积少成多也会造成很多的碳排放;垃圾分类的科普讲座,讲述了垃圾焚烧和填埋的区别,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与影响,增强了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在这三天中,我们参观了新时代的污水处理厂,感受污水变身的秘密;来到北京天堂河,领略生态设计的魅力。在讲座活动中我们更是受益匪浅,本次活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对绿色星球和大自然的保护与尊重。”刘煊赫同学说。(记者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