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甲壳虫 >> 甲壳虫生活环境 >> 这款80多岁的大众神车停产了,原因竟是9
,快要结束了。
这一年,汽车销量连续几个月出现负增长,汽车市场正式进入到洗牌阶段。
也是在这一年,大众研发部负责人FrankWelsch宣布,大众将停止对甲壳虫换代车型的研发,现有车型也将于明年7月工厂停产。
这意味着,大众即将告别自己的前半生。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车,从此只能活在很多影像和记忆中。
被称为汽车界“活化石”的甲壳虫
甲壳虫素来有汽车界”活化石“的称号,是汽车文化的奠定者,更是流行文化的引领者。
在国内汽车尚未普及的年代,甲壳虫就已出现在风靡世界的漫画中。而很多中国人,对甲壳虫最初的印象,可能就来源于那些经典漫画和影视作品中。
也正是借由这些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甲壳虫,一大群男孩拥有了关于汽车的启蒙。
年,一个和《西游记》中“孙悟空”同名的小男孩,与一个一心想要收集七颗龙珠,然后召唤神龙获得真爱的女孩布尔玛相遇了。
从此以后,有一大票小伙伴跟着他们,在《龙珠》里开始了一段奇幻旅程。
我们看着悟空和小林,被色眯眯的龟仙人用一辆甲壳虫载着去深山老林,为参加天下第一武道会去集训修行。
在那个摩托车也不算太普及的年代,有这么一辆小车可以载着自己去做想做的事,成了很多少年的梦想。
再后来,我们看着那个外表冷酷无情的短笛大魔王,带着继承了悟空智商的悟饭坐在敞篷甲壳虫里,好笑的同时又有些感动。
毕竟,谁也没想到,一代反派大BOSS和悟饭的师徒情,比悟空和悟饭的父子情还要深,最后还成了悟饭和悟饭女儿的保姆。
借由鸟山明的画笔和脑洞,这套漫画奠定了很多中国孩子对动漫的兴趣,更让很多中国男人见识了一辆又一辆汽车,打开了关于汽车设计的大门。
10年后,又一部甲壳虫出镜率很高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也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那个胖墩墩圆鼓鼓的老头阿笠博士,常常开着同样也是胖墩墩圆鼓鼓的甲壳虫,载着几个小屁孩奔赴犯罪现场,解决杀人谜团。
而阿笠博士和元太“颇具规模”的体型,也充分证明了甲壳虫看着小,却实实在在很能装。
不过,在上面这两部动画片中,甲壳虫的作用终究只是一个代步工具。
不像在更早之前,在年播出的《变形金刚》中,甲壳虫的出现,就已经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了。
可惜的是,很多年轻人对它的印象近乎为零,因为在普及度更广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中,它变成了雪佛兰科迈罗。
对,我说的,就是大黄蜂。
在《变形金刚》G1动画时代,大黄蜂真正的原型是甲壳虫才对。
他不似科迈罗那样肌肉贲张,但执行任务同样出色。
他跟随擎天柱他们东奔西闯,依靠其优秀的侦查能力,为汽车人的前期备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其他英雄相比,他更像是我们身边上进的男人,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让起初不看好他的人,逐渐认同他肯定他。
其实,这样的机甲战士才更有人情味。
在下个月马上就要上映的电影《大黄蜂》中,大黄蜂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甲壳虫车型。
用导演(导演特拉维斯·奈特,是耐克公司继承人,听说他这部片子要是拍不好,就得回家去继承亿家产了)的话说,“我是八十年代的孩子,我记忆中的大黄蜂就是甲壳虫。”
这是英雄的源起,也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通往童年的时光隧道。
后台强硬的第一代甲壳虫
为什么说甲壳虫停产,意味着大众结束了自己的前半生?别看大众现在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早年间,大众根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车,幸亏甲壳虫的出现,才将大众一手捧上神坛。
说起甲壳虫,绕不开它强大的后台:希特勒,保时捷,奔驰。
年,希德勒在竞选总理时,给德国民众许下承诺,要“让每个德国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
这位一生都不会开车的汽车迷,甚至对这款“属于德国人民的汽车”做出了非常细致的规定:
最高时速:到62英里/小时(公里/小时)
耗油:42英里/加仑汽油(7升/百公里)
发动机制式:风冷发动机
内部空间:2个成年人+3个儿童
售价:≤0帝国马克(当时德国就业者平均周薪为32马克,基本上一年的工资就能买到)
然后,一位因为赛车和希特勒结识的高级工程师——费迪南德·保时捷接下了这个任务,他提供了设计草图,由希特勒修改后,最终定稿而成。
不过,这款车型并不完全是他们的原创设计,而是部分抄袭了捷克Tatra汽车公司的V车型。
Tatra公司的V原型车
尤其是在动力方面,大量借鉴了V的发动机风冷散热设计,然后于年10月,在保时捷斯图加特工厂完成了样车的制造。
这两台样车分别命名为VW1和VW2,但根据保时捷汽车设计工作室的内部编号,它们被统称为Type60。
一年后,也就是年,经过改进的VW3原型车诞生。
它搭载了风冷型0.7L直列4缸发动机,采用了后置后驱形式,最大马力达到了22匹,百公里油耗不到7升,极速可达km/h。
不过,由于这3辆原型车的车身都采用铸铁制造,在车重上,未能满足希特勒的条件限制。
于是,由代工生产的奔驰公司,和保时捷设计团队,继续对车型进行细节上的修正和完善,在年推出了代号VW38的系列车型。
并对其进行了不同天气、不同路况的测试,创下了0-60km/h加速为14秒,最高时速km的优异成绩。
在Grossglockner上进行道路测试的甲壳虫
在50km/h的定速条件下,该车每公升油耗可行驶16公里左右。
以70年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排量为0.升,出力为24匹的引擎能有如此表现,着实不易。
这个系列,最终被确认成为第一代甲壳虫的模板车款,被批准大量生产并进入市场。
只不过,彼时,甲壳虫还不叫甲壳虫,而是被命名为“Volkswagen”。
换句话说,大众汽车,最早不是一个汽车品牌,而是独指造型软萌的甲壳虫。
由于承担着实现人人有车的社会愿景,它还被赋予KDF(德语中“快乐力量”的缩写)的美称,而且售价只要帝国马克。
但它不接受现金支付,想要买车的民众,先要购买价值5马克的专用票券。
什么时候能集满马克,什么时候就可以去换车。是不是像极了集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的模式。
也曾是越野车鼻祖的甲壳虫
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就在德国民众的买车热情被点燃之际,二战爆发了。
这个国民车计划不得不暂时告停,大众工厂转而开始生产军用车,甲壳虫也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
二战期间,投入民用的甲壳虫只有辆,但是却有辆甲壳虫,分别被改装成吉普车、水陆两用军车和四驱车,投入战场。
首当其冲的就是一款在Type60基础上改造而成的Type62军用车。
不过,它的越野能力太差,保时捷不得不根据军方要求,将其底盘升高了50mm,并配备了轮间限滑差速器,改进了传动比。
这款改装后的甲壳虫被命名为Type82,也就是很多军事迷口中的桶车。
它是当年最为经典的越野车之一,和Willys正面厮杀时完全不落下风,与豹式坦克、KS摩托车一起,合称为德军机动部队的三件宝。
作为后驱车,桶车的爬坡能力非常强悍
能爬上接近40度的陡坡
难以复制的第一代甲壳虫
年,战争结束了,大众工厂得以重新开始生产民用甲壳虫,并于年成功拿下美国市场。
随后,甲壳虫作为经典平民车,销售便一发不可收拾,长期稳占全球单一车型销量榜榜首。
从年到年这段期间,是甲壳虫销售的黄金二十年。
特别是年,第0万辆甲壳虫下线,也就是在这一年的8月,大众才正式使用“甲壳虫”这个名字。
5年后,甲壳虫的总产量便达到了辆,打破福特T型车保持的销售记录,成为了全球产/销量冠军。
可以说,一辆甲壳虫,半部大众史。
第一代甲壳虫之所以能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依靠的,还是初代设计师保时捷对车子本身的质量和日后的维修问题的重视。
他在一开始就对这款车型进行了倾心倾力的打造。
现任大众总设计师克劳斯说过,第一代甲壳虫是汽车设计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自诞生之初就具备了超越时代的时尚,历经演变成为永恒的经典。
自第一部甲壳虫下线以来,经历过细节上的多次修饰,但无论经过怎样的线条调整,三弧线的基调从未被舍弃,从而得以保留甲壳虫极具辨识度的外形。
60年代时,大众曾一度担心太久没改款,会成为甲壳虫销售上的阻力,便尝试招揽知名设计师参与改款计划。
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设计师也仅仅对车灯、后车窗形状以及后档面积等部分做出了调整。
有设计师坦言,甲壳虫近乎完美的造型设计,实在没有给其他人留下太多的修改空间。
当然,能让第一代甲壳虫成为长寿车型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归功于它结实的车体和底盘调教。
而且,它还是全世界第一辆使用四轮独立悬挂的汽车,也是全世界最早使用后置后驱这种驱动形式的汽车。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拥有良好的传统效率,动力损失小,车辆的运动反应也更为灵敏、直接,这也是保时捷多年来驰骋疆场的法宝。
也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甲壳虫和保时捷都保持着暧昧的同源关系。
比如,保时捷有多达40%的零件取自甲壳虫,之后的每一代都或多或少带有甲壳虫的影子。
甲壳虫与保时捷的亲缘关系
(自上而下:甲壳虫、、、)
忘却初心,光环不再的甲壳虫
然而,在年诞生,基于高尔夫4的PQ34平台打造的第二代甲壳虫车型却放弃了这一布局形式,将后置后驱变成了普通的前置前驱。
尽管新一代甲壳虫融合了现代化的科技与复古的造型,依旧软萌可爱,却不再是主推平民市场的国民神车,而是走上了小众精品路线,成了地地道道的时尚宠儿。
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甲壳虫的主要受众变成了女性群体。
有不少男性车迷心痛地说道:这车已失去了灵魂,没有了值得把玩的地方。
年,第三代甲壳虫登陆。
可能是意识到上一代甲壳虫流失了大量的男性客户,这一次,大众给甲壳虫注入了运动元素,试图摆脱女性专属标签。
在动力上,第三代甲壳虫选择更加丰富
有1.2TSI、1.4TSI、2.0TSI发动机
可搭配6AT和6挡双离合、7挡双离合
这些运动性能,让甲壳虫拥有了值得称道的赛场表现。
比如说在北美及欧洲流行的Rallycross拉力锦标赛上,采用四驱形式的甲壳虫GRC,搭载2.0T涡轮增压四缸发动机,3秒内破百,秒杀一众超跑。
然而,就是这样一辆历久弥新、可软可硬的车型,最终还是因为大众定位的失败+小型车的打压+排放门的爆发,惨遭市场淘汰,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年到年期间,它的销量从4.7万辆下滑到3.7万辆。
年,甲壳虫的全球销量在2.5万辆左右,年只有1万辆,而MINI和Smart的同年销量都突破了10万辆。
在国内,甲壳虫一年的销量还不如朗逸一个月的销量。
没有一款车,只靠情怀就能活着。
今年,大众推出最后一款甲壳虫FinalEdition作为告别,不知道能不能为这款世纪车型画上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最是经典难复刻。
对很多男人来说,总是害怕看到一些关于经典车型停产的消息,因为像甲壳虫这种基于独立环境开发,每台都有自己独特味道的车型,就是女神般的存在,难以被超越,无法被取代。
有点讽刺的是,年的甲壳虫广告上,大众曾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绝不会杀了这只虫。”
果然,太轻易说出口的誓言,总是经不起考验。
大众,还是食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