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甲壳虫 >> 甲壳虫的天敌 >> 美国甲壳虫移动机器人,60年前的初代
上世纪50年代,原子武器成为各大强国的宠儿,除了大众熟知的原子弹、核动力航母等武器,核动力坦克、核动力飞机也在发展中,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辐射造成的巨大伤害,因此核动力发动机的使用和维护成为一个大难题,不同于航母或潜艇可以拥有巨大的空间,飞机或坦克上使用的将是十分紧凑的核发动机,维修等工作需要非常精密的设备,为了保护工作人员同时又能完成工作,美国设计制造了“甲壳虫”移动机器人。
“甲壳虫”是一种实验装备,它被很多人看作是“初代机甲”,实际上它确实具备机甲的特征,只需要给它安装上武器系统就行。
“甲壳虫”是一部笨重的机械设备,全重达到了77吨,虽然看起来似乎并没有这么重,整车长约5.8米,宽约3.66米,高约3.35米。
设计师使用改进自M毫米履带式自行防空炮的底盘,底盘更加宽大低矮,行走装置也经过修改加强,一台马力的发动机驱动,只能达到每小时10英里的最大行驶速度(约16千米/小时),它还有一部驱动电机,可以让“甲壳虫”以每分钟15英尺的龟速前进(约4.6米/分钟),这主要用来微调姿态。对于一款以维护为主要任务的机甲来说,速度缓慢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这台“机甲”是有人驾驶的,1名驾驶员位于车体上方安装的一座可旋转炮塔内(暂且将它称为炮塔吧),这座炮塔重达50吨,巨大的重量大多是为了保护操作人员免遭辐射伤害,在驾驶员四周有1英尺(约30厘米)厚的铅板,以及铅板内外两侧各半英寸(约15厘米)厚的钢板,驾驶员通过顶部的一座7.5吨重的舱门出入,舱门通过液压设备升举打开。
在狭窄的操作空间里,驾驶员连腿都无法伸展开来,更不要说站起来了,他只能通过正面23英寸(约58.4厘米)厚的玻璃窗口观察前方,窗口由7块含铅玻璃组成,对辐射的防护效果与周边的金属防护板相当。
如此厚重的金属保护并不白给,它能将辐射减少倍,可以在伦琴的辐射剂量下正常运行,如果一个健康人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暴露于这种环境,很快就会因辐射痛苦不堪并在大约10分钟后死亡。
整座炮塔用4根不锈钢制成的液压支架支撑,驾驶员可以操控液压设备完成炮塔的升降,升降幅度达到15英尺(约4.57米),当然了,这个运动过程也相当缓慢。
炮塔两侧安装厚重坚实的金属机械臂,手臂有高达80磅的拉力,配合底盘的运动可以推拉笨重的物件。当时还没有现在的智能技术,运动都靠驾驶员在炮塔内一点一点地操控设备完成,同时缺少传感器之类的设备,驾驶员无法感知施加的力量以及精确的移动位置,需要他聚精会神的操作,操作难度恐怕与动手术差不多,在年的首次公开演示中曾小心翼翼地夹起一枚鸡蛋。
一台3吨重的空调设备可以为驾驶员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因为核发动机往往也意味着高温,这台空调设备既可以提供合适的湿度,又能在外界温度零下25°~零上°时维持驾驶室内恒温。
因为修理发动机不用考虑放射性尘埃等问题,因此“甲壳虫”的驾驶舱进气口并没有安装过滤器,空气通过弯曲的通道进入空调设备,一般辐射在任何角度都无法照射进内部。
驾驶员通过无线电设备与外部进行交流,车体上配有麦克风,驾驶员在驾驶舱内也能听到车辆外部的声音,这有利于他的驾驶操作。
“甲壳虫”原本是为修理核动力引擎而出现,但不久后人们意识到适用于坦克或飞机的小型核动力引擎在当时并不成熟,而且安全性也非常差,假如一架飞机安装了核动力引擎在飞行,就跟一枚悬在头顶的核弹差不多,一旦出现事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因此“甲壳虫”的任务转成处理核污染,例如在一些事故地拾取收集带有放射性的物件等。
作为第一代“机甲”,“甲壳虫”在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它曾出现液压油泄露、机械臂无法运行、线路短路等问题,加上它本身不实用,因此只生产了一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