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甲壳虫 >> 甲壳虫的天敌 >> 如果欧拉能大卖,甲壳虫就不应该停产
看到今天车展上的欧拉闪电猫和朋克猫之后,我想起了之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彼时我刚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想要买个包“捯饬”一下自己,既能增加一些工作的仪式感,又能有个打工人的样子,给同事们留下个好印象。
“好啊,你买一个呗!”我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直到工作很久的同事发过来三个她看中的包,三款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的包。
我一脸诧异地问她:“你是认真的吗?”
因为这几个包实在和大牌经典款长得太像了,或者别说是影子,简直就是复刻:LV经典水桶包,YSL,第三个还是LV。
上下比较一下,你能看出多少差别?
“不一样呀,你看,左边这个MK的水桶包角上是有底的,第二个……”姐妹开始仔细分析这几个包之间的设计区别。”
在当时的我看来,背这样的包出去,别人会误以为我背的是LV,是YSL——被人仔细一看却并不是的感觉,还挺尴尬的。
“但我看中它的设计呀,而且价格很划算,你说的这几个都要上万,我这几个才四五千啊。”
我陷入了一番茫然。我觉得同事看中的还是LV和YSL的设计,与MK自己的元素没有任何关系。后来的生活中,我遇到了很多人,都像同事这样想少花点钱享受大牌的设计,或者是其所带来的优越感和虚荣心,也自然有很多“平替”产品应运而生。
但我始终想不明白,这样真的对吗?
借着这次长城的“复古”风波,我想好好聊聊这个事。
最近一两年,长城和欧拉一直在复古,在怀旧,但没有说清背后的动机和打造这种产品的意义。如果这种复古是有意义的,那么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一种说法是,怀旧是对记忆的美化,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上讲,当人们面对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会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心理上的安全保护。因为对于未来,我们总会存在着各种无法预期的焦虑,只有对真实的过去,我们才能自由而单纯地在脑海中进行加工、分析、评价、解读。在社会压力大增、人际关系复杂的今天,怀旧是一种逃避现实、寻求心理安慰最直接、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但在浮躁的今天,更多人复古是为了显示自己与别人不同,反倒引起了一阵盲目的跟风,失去了怀旧本来的意义。
在我看来,复古变为了一个传播的噱头,一个炒作的工具。尤其在中国汽车工业里,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历史沉淀的新品牌,何谈复古之说——对“古”没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也就造成了如今欧拉用闪电猫复保时捷和大众甲壳虫的“古”这种奇葩现象。
有朋友说欧拉有前保时捷设计师埃蒙·德尔塔,所以长得像保时捷和甲壳虫。
这就涉及到另外两个问题了。
一,很多国际大厂的老外设计师们,来到自主品牌镀金后,作品中依然带着浓重的原品牌的风格,这对于新品牌的发展究竟有益还是有害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目前来看,魏建军显然就是看中了埃蒙·德尔塔的保时捷履历,就像王传福看中了艾格在奥迪的经验,徐留平看中了贾尔斯·泰勒在劳斯莱斯的头衔,老板们希望他们可以再复刻出中国的保时捷,中国的奥迪,甚至中国的劳斯莱斯,用这种最高效、最直接的办法来吸引虚荣心依然很强的中国老百姓。
这种做法很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整个品牌的风格是完全跟这个设计师绑定在一起的。如果埃蒙·德尔塔走了以后呢?没有形成自己独立设计语言体系的欧拉,只能再由下一个国际大牌设计师塑造成另外一个人们熟悉的样子——永远在追随,永远不会引领,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大牌。比如红旗今天又发的一台神车,实在令人一言难尽。而如果让这些大牌设计师们彻底放弃过去的烙印,完全建立一套没有自己色彩、属于中国品牌的设计语言——你也看到了贾尔斯·泰勒费尽心思打造出的红旗E-QM5,这对于中国缺乏深刻认知的洋老外们来说,确实难于登天。
二,如果欧拉这些复刻车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那么问题就在于,消费者究竟买的是欧拉这个牌子,还是更像保时捷的设计?
就像擦50块钱平替口红的女孩子,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个平替品牌,而是中意与大牌相同的颜色,甚至是获得与拥有大牌所带来的虚荣心相同的体验。现在,买欧拉的人,买的还是欧拉本身吗?
想想上一个追逐大牌身影、毫无自己特色的品牌,应该还是破产了的众泰。
一会像保时捷,一会像甲壳虫,一会甚至像自家品牌WEY——依我看,彻底沦为杂牌子的欧拉,只有和那些对汽车认知浮躁又浅薄的消费者共振了。
去年8月长城对外吹了一波他们的造型设计天团,除了在保时捷干过的埃蒙·德尔塔以外,还有曾在奥迪和宾利呆过的劳尔·皮雷斯,以及路虎的菲尔·西蒙斯。欧拉还能变成哪个大牌的化身,挺令人期待的。
回到开篇,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斩钉截铁地对“为平替尬吹”的同事说不——同样的钱,我还是选一个更有自己风格的品牌,才能对得起我通过原创内容挣的血汗钱,也对得起那些一直在坚持革新的人。
你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