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是人类独有的吗?来看看科学家们的新发现。音乐,人类耳朵独享的“奶酪蛋糕”?当你看到公园里或者街头上人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感到奇怪,人类对于音乐的感知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但其实,人类并不是唯一的能够跟着音乐节拍舞动的动物,自然界有一些动物也具有这样的“节奏感”。动物对于音乐的这种认知行为到底是由于大脑的特化作用,还是建立在为了行使其他功能而形成的神经回路上的呢?作为制鼓行业的“老大”,雷莫公司的客户名单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如甲壳虫乐队、齐柏林乐队以及滚石乐队等等。但是,最近的一批玩摇滚的客户可真是另类多了。这帮“玩家”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什么鼓点都还没有打出来,就已经把鼓搞坏了。不过,你不要太惊讶,这些“玩家”只是一群倭黑猩猩。它们会坐在鼓上,要么在上面撒尿,要么抱起来咬一咬,再不然会撕烂鼓皮什么的。于是,公司为它们重新订制了一套鼓,鼓皮换成了一般用来装饰皮卡车的结实材料。这一次,节奏终于响起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和大多数动物一样,倭黑猩猩或许并不会像人类那样能体会到旋律的优美或是和声的精妙。但最近几年来,人们惊讶地发现,许多动物都能感知基本的节拍。心理学家爱德华·拉齐开始对倭黑猩猩练习打鼓进行研究。这可不是简单地为了好玩儿。要知道,弄清楚为什么有些动物能打出节拍而有些却不行,这不仅能揭示音乐的起源,也能让人类明白,我们是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才变成如今这样能歌善舞的。著名的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曾把音乐形容为人类最为玄妙的一种才能。他认为,音乐来自于一种原始语言,就像鸟儿交配时会发出悦耳的鸣叫。最终,这种原始语言逐步发展并分化为两种不同的能力:语言和音乐。有些学者则认为,音乐是原始大脑发展出来的一种训练方式,用以强化自身不同的心智技能,如训练记忆能力或是感知情绪的能力等等。另外,还有学者将音乐视为“用耳朵享用的奶酪蛋糕”,认为这只是由人类具备的某种心理特质(如模式识别等)恰巧带来的一种愉悦体验。遗憾的是,所有的这些观点都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而且,学界曾经普遍认为,一段旋律的音高或是和声才是问题的关键,但现在,情况改变了,大家的眼光都聚集到了节奏上来。音乐响起,它就会不停地跳研究者发现,世界上很少能找到和音高相关联的音乐传统,而节奏则普遍得多。即便不用击鼓的方法来展现节奏,随着节拍蹦蹦跳跳也几乎是所有的音乐文化都包含的一种普遍形式。另外,与理解欣赏和声不同的是,感受节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领。例如,在一个研究中,一名新生儿听到鼓手在击打乐器。在熟悉一种节拍之后,一旦这名鼓手漏掉了一个节拍,新生儿的脑电图就会显示出一个突增的神经活动,就像他已经感知到这段节拍并意识到这儿有个错误一样。所有这些都说明:感知节奏才是我们拥有的最原始的音乐本领。不过,其他动物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拥有感知节奏的能力呢?美国科学家阿尼鲁德·帕特尔认为,大脑中听觉与运动神经的协作,产生了有节奏感的神经活动,这是语言的产生所依赖的活动,也应该是音乐产生所必经的路径。按照帕特尔的理论,虽然只有人类拥有语言交流的能力,但其他能够灵活地学习发声的动物,如黄莺、鲸和鹦鹉等,都应该能感知到节奏的存在。年的一天,帕特尔的一位同事给他发来了一封电邮,让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