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甲壳虫 >> 甲壳虫生活环境 >> 由上世纪披头士狂热引发的一些对饭圈文
年的互联网环境下,很多以欣赏高质量作品为目的,从而消费艺术文化本身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讨厌对象——饭圈文化。
但凡是理智的音乐、文学、亦或是影视艺术爱好者(搞鄙视链装逼的除外),大部分都有一条基本准则:独立思考。
而这一观点通过文青们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宣扬,在摇滚圈里尤其盛行。
没有思想,丧失理智,狂热,盲目跟风,将偶像视为精神信仰与领袖,甚至是反智。这就是饭圈在很多人眼中的印象,可以说是十分糟糕。在“崇尚独立思考”的人群中,这些标签毫无例外的击中了他们的生理乃至心理上的反感。
然而如果理智思考这一现象的话,就会发现,在任何,注意是任何,任何通过喜好聚集在一起的圈子,一旦规模扩大,都一定会有带有以上标签的人。
拉踩、鄙视链、以及盲目划立场扣帽子,这些不通过任何思考,且如此激进的做法,不仅仅是在饭圈,而是涵盖到了整个互联网环境下。
无论是电影、摇滚圈、文学圈,你都一定见过类似的人,然而这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
我们今天讨论的,还是要回归到追星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最早的饭圈,其实出现在摇滚。
当一群迷妹被记者问道“到底喜欢他们什么的时候”,她们一边尖叫一边给出了如下的答案:
“虽然我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特别吸引我!”
“我觉得他们很聪明!”
“他们太好看了,他的鼻子好性感!”
以如今的视角去看,如果你没有事先了解过的话,真的很难相信这群人正在讨论的对象居然是——TheBeatles
结合如今滚圈对粉圈、偶像圈的印象和看法,这一切都仿佛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
年2月7日,英国乐队披头士第一次正式登陆美国(纽约).当飞机降落在肯尼迪机场的时候,现在大多数饭圈的接机现场跟当初披头士的粉丝比起来,明显要温柔有序的多了。
在纪录片《TheBeatles:TheFirstU.S.Visit》中将这些场景都详细记录下来。
当年的他们为了见Beatles,有堵车门型。
声情并茂型:
为了看一眼偶像,他们可以在路灯上:
或者凌晨六点,在酒店楼下:
被安保抗起,也舍不得走:
到了美国后,披头士乐队就受邀参加了当时美国著名作家兼主持人EdSullivan的节目——TheEdSullivanShow,收视率达到了万的直播观看量,直接创下了当时的历史记录。
而那期节目的主题:Beatlemania(披头士狂热),日后也成为了“披头士现象”的一个主要代名词。
主流媒体将这场“披头士狂热”形容为一场“从大不列颠、欧洲和远东蔓延到美利坚的新型疾病”。
第一场纽约的演出票就被超过名歌迷预订了,但最后考虑到安全,就只放了人进入到了场地中。
如果当初没有那些安全栏,也许他们早就被失去理智的现场歌迷们,压死在异乡了。
而不只是在美国,澳大利亚的粉丝也同样疯狂。在一部关于记录追星女孩的纪录片《我曾经正常》中,有一位老奶奶在回忆起年轻时迷恋披头士的场景,讲述了披头士刚刚抵达澳大利亚时是何等盛况。
《我曾经正常》
当时披头士乐队的粉丝群体里超过70%的,都是十几岁的少女。
在整个60年代,这群女孩以当时世界从未见过的狂热程度购买唱片以及一切周边,助力甲壳虫乐队登顶各种音乐排行榜,并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音乐会现场集会。
外媒报道中,更是直接表达了“如果没有她们的帮助,披头士将永远不会成为今天的传奇”的观点。
年,J.W.泰勒(J.W.Taylor)就曾在《英国临床心理学杂志》(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发表了一篇对于披头士粉丝的研究,认为偶像在演出现场对观众造成的声音与视觉刺激,其实只形成了一种短暂的神经亢奋,这在本质上与球迷观看比赛时所获得的兴奋类似。
科学第一次证明,饭圈粉丝的狂热,其实并非一种精神上的病态。
但就像如今流量偶像跟粉丝之间的爱恨情仇一样,披头士乐队在享受被全世界粉丝包围热爱之时,也经常会为一些粉丝的过激行为而头痛。
“JellyBabies”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JellyBabies是英国的一个果冻品牌。年,乔治·哈里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这一品牌果冻的喜爱后,成千上万的粉丝们就开始给他们邮寄该品牌的果冻,到后来,就直接在他们演出现场,朝舞台上扔果冻。
从最初极个别的行为,但后来就完全成为了看甲壳虫乐队演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互动。
但这种互动,完全是粉丝一厢情愿。因为乔治当年在给一位名叫林恩·史密斯的15岁粉丝回信时,表达了他对此事的真实感受:
“在你们向我们扔东西之前,想想我们站在舞台上,一边演出还要一边试图躲避这些东西的感受吧。你们留着自己吃不好吗?这一点也不好笑而且很危险,我的眼睛之前就被砸到过!”
即便为了避免被粉丝围攻,给其他人和公共场合带来不必要的骚动,四人曾多次都选择了更耗时的海路回国,但该来的还是躲不过。
四个人的私人行程以及私生活,不仅被各路报纸和媒体的纷纷曝光下,从歌迷中更是分裂出了一大批“私生饭”的粉丝群体。
如今饭圈里最不受人待见的“私生饭”,在那个年代,也同样存在。但不同于现如今人人喊打的情况,那会儿无论是旁人,还是对于私生饭自己来说,都觉得是一件新奇且好笑的事情。
他们可以在酒店楼下,等着等着,就把自己感动的不行,哭成了个泪人。
从这些粉丝越发脱线的行为和诉求中,不禁让人觉得疑惑,披头士的音乐输出,哪怕是放在如今这个时代,也都是顶尖的存在,为什么纯粹又悠闲的歌迷不做,非要把自己拧巴成一个疯狂跑偏的粉丝?
但做一个歌迷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起贾宏声在《昨天》里的这段独白:
忽然回到93年的那一天,我的身体像片衣服一样铺在地上,四周的嘈杂声一下子消失了,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当耳机里响起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我看到了世界上最蓝的一片天,很纯洁,很残忍,轻轻一下就让我彻底崩溃了。
那一刻起我感觉我是列侬的儿子,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终点,而他们还在毫无目的的东奔西跑,我感觉他们都是白痴。
还有一名歌迷跑到了列侬的住所,他对列侬说,TheBeatles乐队的音乐就是他的生命,他们写的每一首歌的每一句歌词,他都如数家珍,而且他觉得,自己就是另一个存在形式的约翰列侬。
正如《昨天》里一遍又一遍地单循《LetItBe》一样,那位越战老兵也对约翰列侬的歌曲如数家珍,甚至现场就跟约翰列侬举出了两句列侬自己写的歌词,试图从中得到一丝来自偶像的认同感,认同他们的灵魂通过音乐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但列侬毫不犹疑地打断了他的幻想,指出他所列的两句歌词里那两个点睛之笔的单词,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他自己想的,而是Yoko的主意。
约翰列侬到最后更是直白地跟这位粉丝分享了,大多数歌手写词时的“灵感来源”,无非就是一场文字的拼凑游戏,不管有没有思路,先找个词放在那儿,然后在围绕着这个词,看看有没有值得发挥的点。
说白了,就是“哥们,你想多了”。
音乐很美好,我们谁也不否认,但生活除了音乐以外,还有很多值得去做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