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甲壳虫 >> 甲壳虫的习性 >> 变形金刚大黄蜂抓住一通乱打,场面搞起
大黄蜂(Bumblebee)是动画/漫画/电影《变形金刚》的汽车人,人气角色,可变形为大众甲壳虫/雪佛兰科迈罗跑车。年由漫威(Marvel)编辑BobBudiansky命名为Bumblebee,年9月在元祖漫画《TheTransformers》第一集首次登场。相关漫画、动画和真人电影中均有主场担当。大黄蜂这个《变形金刚》系列中人气最高的角色之一,被拍成了独立电影。这一部《大黄蜂》,不光故事独立于五部《变形金刚》,风格也和之前的系列电影有所不同。
打斗方面:《大黄蜂》延续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一贯的炫酷与激情。在人物情感与故事内核上做足了文章,让整片子个更有细腻感与温暖感,算是新意。即便如此,仍然改变不了,影片的诚意度、口碑、等免不了遭受口水,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人的角度出发,人们去一家熟悉的餐厅,既希望看见硬菜仍然靠谱,在意料之中,却有希望菜色有所创新,有点新鲜感。
有网友说,变形金刚《大黄蜂》在美国人看来,是非常很没诚意的。而中国人则认为,不管如何,先抓住一通的乱打,场面先搞起来,也算是对得住大家了。中国人的这个观点,估计是比较早期的观点。现在的不管新人还是旧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觉得乏善可陈,可圈可点。那为什么会出现,两中观点的分类?又为什么虽是评价很好的电影,很多人却有话说呢?
从年“爆炸贝”的《变形金刚》,到年的《大黄蜂》12年了,真人版《变形金刚》走过了“一个生肖轮回”。07年在大银幕上看到《变形金刚》电影的那种兴奋感,然后到了第二集单纯的爽快,第三集的惯性观看,第四集的画蛇添足,第五集的单纯骂街。用两首歌来形容,《变形金刚》真人电影曾经让无数粉丝“梦想照进现实”,但最终的结局落得个“想说爱你不容易”
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系列一至五部可以说一直都是完完全全的商业爆米花片,娱乐为主,并不太考虑剧情和人物感情逻辑。这次的《大黄蜂》迈克尔·贝转为制片人,派拉蒙影业将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奈特导演。因此《大黄蜂》在保有迈克尔·贝式电影的火爆炫酷的同时,也兼容了奈特定格动画拿手的情感表达。查莉在性格设定上是个近乎麦卡勒斯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少女主角米克的人物。她有个男孩子名字,喜爱摇滚乐,早上刷牙时会突然自嗨,仿佛米克·贾格尔灵魂附体。在家人那里受了极大委屈时,她不会放纵,反而时常隐忍,该打工打工,该注意安全时会戴上象征家人的五彩摩托头盔。同样知晓大黄蜂秘密的邻居爆炸头男孩也是个相当真实的角色:他早就暗恋查莉了,和查莉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当着查莉面脱下上衣会害羞。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男孩,该做出牺牲觉悟时也没有含糊。
如今的好莱坞大片,但凡把80年代流行文化拉出来溜上一圈,就能大获好评。影片的成长内核,在40年间已被作品讲烂,这个时候再拍一部没有哪怕丁点新鲜表达的大黄蜂版,真的有任何意义吗?影片文本尤其糟糕,角色的关键行为大多只是为了剧情需要,丝毫不顾逻辑合理性,每个角色都仅仅是编剧的提线木偶。为了让大黄蜂失语,强行让闪电搞坏了他的语音系统,你们见过审犯人对方还没开口就把犯人舌头割掉的吗?为了让女主突破心理障碍,强行让她跳水救大黄蜂,然而这一动作除了完成人物弧光几乎没有实质性效果,两人对视一眼就从水底游上来了。片中还有大量像这样动机不充分or无效果的角色行为,它们的存在都只是“剧情需要”。这样一部亮点乏善可陈的电影,就要因为角色造型还原了动画,便让一群人捧上天?简直可笑,实在悲哀。
《大黄蜂》里的诸多人物经常失败、犯错。如果是像漫威和DC那种除了龙套外基本死不了人的电影,犯错失败倒也还好,毕竟代价不高。要命的是,奈特在自己的电影里“杀起人来绝不含糊”:为了避免剧透,这里也不多说了,反正主动作死的角色是一定要给便当的,而且本片里的变形金刚打斗起来,那是真的你死我活,下手特别狠——这种颇有些八十年代cult风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