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范儿作者:李超凡毫无疑问,流媒体已经成为目前最主流的听歌平台。这种乔布斯当年不看好的「租音乐」消费模式,已经在全球音乐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的数据,年美国音乐产业中79%的收入都来自流媒体,在全球10大音乐市场中,除日本外,流媒体收入都超过了其他所有媒介。▲图片来自:RIAA去年苹果宣布关闭iTunes服务,更是宣告「买专辑」的时代结束了。我们不再「拥有」一首歌,无论是实体还是数字形式的,我们拥有的只是一段时间的使用权。▲图片来自:TheRinger可就像黑胶唱片没有被数字音乐的浪潮淹没,看似被时代淘汰的MP3播放器还没销声匿迹。比如苹果停产多年的iPod,有一群人通过维修改装,将老旧的iPod「复活」,当作自己主力的听歌设备。他们「复活」iPod,不仅仅因为怀旧在Pichi的浴室里,堆满了iPod和相关部件,这些iPod很多都不是Pichi自己的,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iPod发烧友。因为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现年50岁Pichi已经待业几年了。但他并没有闲着,他现在依然忙碌,为人们修理已经停产的iPod。你可能会问,现在还有多少人还在用iPod?实际上还真不少,过去六七年里,仅Pichi就修复了几百台了iPod。Pichi的名声也通过Reddit等互联网平台流传开来,来找Pichi维修和改装iPod的用户也越来越多。▲imagedescription.图片来自:medium实际上,由Pichi这样的维修师傅组成的iPod-modding社区,虽然小众,但热度一直不低,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在流媒体成为主流,获取音乐文件越来越难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去「复活」iPod,仅仅是因为怀旧吗?无论是修iPod的人还是用iPod的人,给出的答案简单而纯粹:听歌啊。一些iPod维修师傅表示,经过适当的改装后,这些iPod就可以成为最佳的听音乐设备。他们要做的就是将iPod出色的音频质量更好地表现出来。改装设备的社区并不罕见,但和过去iPhone越狱将iOS刷成Android不一样。对iPod的改装通常不会进行太大的调整,一般都是增加储存空间和更换电池,最多也是安装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或者一些苹果系统之外的游戏。但对于一款停产多年的产品,仅仅是要让损坏的iPod重新运行已经不容易。年苹果停产iPodClassic,库克给出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找不到生产部件,供应商再也不生产他们了。」Pichi一开始打算给修理自己的iPodClassic就发现了,即便找到可用的零部件,成本也太高了。于是他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零件供应商,慢慢开始在eBay上销售定制版的iPod并提供维修服务。29岁的澳大利亚人BenSchultz是Pichi其中一位客户,几年前Pichi曾为他的iPodClassic更换过电池和主板,Pichi将BenSchultz成为「Wolfson芯片的死忠粉」。在不少iPod用户看来,Wolfson芯片是这款设备的灵魂。Wolfson芯片是iPod曾采用的一款音频解码芯片,号称「低频质感鲜明,高频亮丽而不刺耳」,尽管后来苹果用cirruslogic取代了Wolfson,但不少用户依然认为采用Wolfson芯片的iPod音质才是最好的。对于像BenSchultz这样的iPod发烧友来说,没有什么媒介可以取代iPod的听歌体验。任何说黑胶唱片比数字音乐更好的人都是自欺欺人,无法找到比这更好的音乐播放器了。经过改装后,BenSchultz的iPodClassic可以储存几万首歌,连续播放小时。而这个型号的设备,原本的容量只有30GB-80GB,续航在14-20小时,BenSchultz会用它播放各种音乐或者演唱会live录音,无论是正版还是盗版的。为什么是iPod,而不是其他音乐播放器?除了iPod的音质,容易改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和如今高度一体化的苹果设备不太一样。英国一位18岁的计算机专业学生OllieDevine也热衷于改装iPod,他表示「iPod的结构相对简单,就像是为了方便你改装。」,不过要特别小心别把操作系统弄乱。而拉脱维亚的Max,早在14岁就破解了自己的一台iPod,让iPodNano运行各种新游戏和应用。现在网上也能轻易搜到不少改装iPod的详细教程,电商平台上也能买到相关的一些部件和工具。爱范儿之前一篇文章中曾指出,如今的电子产品的寿命越来越短,因为维修难度和商家的销售策略,让电子产品更像快消品而非耐用品。像iPod这样停产后,依旧有大量用户自发维护和使用的电子产品并不多见在国外的reddit论坛上,你可以看到不少晒出自己珍藏的iPod,其中有不少还在「服役」。有人专门从eBay上集齐从一代开始的iPod全家福,还会把一些坏的iPod修好再挂到网上出售。有人将用iPodClassic七代搭配改装过MMCX接口的索尼MH耳机,度过一个惬意的周末下午。有人发帖求助网友,想让自己故障的珍藏版的甲壳虫(Beatles)iPodclassic复活,网友们在帖子下热心地给出建议。最近iPod还享受了一把AirPods的明星级待遇,今年年初有媒体发现C罗在一场赛事前,佩戴着早已停产的iPodShuffle,有网友调侃C罗的职业生涯,比这个产品系列的寿命还长。在这些用户的世界里,iPod似乎从未过时。iPod会成为音乐播放器中的「黑胶唱片」吗?iPod在小众群体中的复兴,不免让人想起近年来的「黑胶复兴」,而要论对于音乐行业的影响,iPod显然留下了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年秋季苹果推出了那个「将0首歌放进口袋」的iPod,在此之前乔布斯已经在Macworld大会上正式发布了iTunes,乔布斯对于「计算机将成为数字中枢」的构想,就是从iPod开始的。与此同时,iPod也在音乐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新的变革。苹果在年推出iTunesStore后,以每首歌0.99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用户,在6天内就卖掉了万首歌,第二年突破1亿首歌,乔布斯表示「这将作为音乐行业的一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对于当时的苹果用户来说,要将网上下载的音乐导入iPod必须通过iTunes,这种软硬一体化的策略,让iPod和iTunes一度成为苹果最大的收入支柱。iPod则一度占据音乐播放器市场超过70%的市场份额,到了年iPod的销售额已经占到苹果总营收的一半,直到停产时累计销量已经超过4亿台。iPod改变了人们消费音乐的方式,从实体唱片到数字下载,从购买专辑到购买单曲,iPodShuffle则让「随机播放」的概念深入人心。计算机杂志Macworld曾在一篇题为《iPod如何改变音乐世界》(HowtheiPodchangedtheworldofmusic)的文章中这样写道:30年前,当我们参加一场场演唱会时,谁会想到,每一张鲍勃·迪伦的专辑、海顿的第号交响曲、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协奏曲、莎士比亚所有剧本的音频版等所有音乐都可以放入一个设备,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拥有所有音乐。但无论是iPod取代了CD、磁带等实体唱片,还是流媒体干掉了随身听,都是因为新的音乐媒介在音质保持一定水准的同时,更加便捷、更加耐用以及更加便宜了。因此黑胶唱片在流媒体时代的复兴显得尤为特别,去年黑胶唱片的销售已经成为音乐行业实体销售收入的最大来源。关于黑胶复兴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在相关媒体报道中,「回忆」和「情怀」都是被提到的高频词汇。英国民调机构ICM一项调查显示,48%黑胶唱片的购买者不会去听那些唱片,其中还有7%的人连播放黑胶唱片的唱机都没有,只是用于收藏。许多购买者购买黑胶唱片,只是出于收藏目的。他们希望能以有形的方式保存艺术作品,这和他们的回忆或其他感性因数有关。他们认为,这就对偶像的一种支持,也是追求音乐的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与他手上的这张唱片的实际效用无关。即便购买者没有黑胶唱机,也没有听黑胶的习惯,这样不会影响他的购买决定。另一方面,流媒体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黑胶复兴。据AudienceNet统计,66%的音乐购买者会在Spotify、AppleMusic等流媒体上发现喜欢的音乐和歌手,再去购买实体唱片来收藏。同样是「过时」的音乐媒介在小众群体中再度复苏,但iPod的「复活」和黑胶复兴却不太一样。还在使用iPod的人,就是把它当做日常的听歌设备,这算是一种「复古」,但却不完全由情怀驱动。此外黑胶至今仍有着稳定的上下游供应链,尽管小众却是个完善的生态。而iPod作为一款停产的电子设备,已经失去了官方支持,仅依靠民间自发的维护,只能不断消耗存量,终究会成为电子垃圾。但无论是是黑胶复兴还是iPod在民间「复活」,都反映了不少用户对于音乐依然有着实体消费需求流媒体时代,我们还需要「拥有」一首歌吗?当流媒体时代滚滚而来,订阅制逐渐成为音乐、书籍、电影和游戏等媒体的主流消费模式。我们以包月/年模式订阅服务,别说购买唱片,连下载歌曲这个行为也逐渐消失。音乐流媒体的订阅制,正如乔布斯所说,是在「租音乐」。在一些音乐app上,虽然支持下载音乐,但一旦会员过期,已下载的歌曲也无法离线播放,我们可以不花钱听海量歌曲,但我们无法「拥有」一首歌。正如爱范儿在此前一篇文章所说的。数字内容的便利,来自所有权的让渡。但也并非所有人愿意以数字取代实体,就像很多人还是更喜欢阅读纸质书,而非电子书。在流媒体中唾手可得的音乐消磨了音乐体验的仪式感,实体音乐媒介的物理存在属性反而成为了一个新的卖点。将黑胶唱片放上唱机,摆上唱针,或是将音乐下载到iPod上,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前两年甚至出现了一种叫做数字实体唱片(DigitalRealityAlbum)的数字音乐产品形态,顾名思义,就是将数字音乐和实体唱片结合。怎么结合呢?虽然用户购买的仍然是数字音乐,但都是一次性买断,所有权归用户所有。这和之前iTunes商店模式一样,没有什么特别。数字实体唱片中的「实体」体现在,像实体专辑一样给数字专辑精心设计主题场景、内页设计、文字介绍、制作团队信息、音乐MV等,因为是采用数字形式,专辑的交互呈现反而更加多样。既满足快速获取音乐的需求,也保留了体验传统唱片时的仪式感。在这个流媒体时代,究竟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拥有」一首歌,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不可否认流媒体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妨碍新旧媒介的和谐共存,这比起流媒体一枝独秀要更有利于行业发展。毕竟,历史上的那些革命性的创新,不正是在不断的新旧碰撞中诞生的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005.html